推出国内首款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入选2022年福布斯中国独角兽企业榜,芯擎科技在智能网联汽车芯片赛道上 创“芯”。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下,中国迎来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浪潮,汽车芯片初创企业yd12399云顶集团(以下简称“芯擎科技”)在汉成立,对标国际最先进产品,闯出一条自主研发路
3月30日,芯擎科技正式宣布中国首款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鷹一号”已于2022年年底前实现量产。至此,国产高端车规级芯片开启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的芯片,相当于人的心脏。心脏不强,体量再大也不算强。要加快在芯片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导体存储科技高峰。6月19日,芯擎科技董事兼CEO汪凯博士在接受长江日报《在场》栏目专访时说,芯擎科技从成立就瞄准国际最先进的产品,站到行业制高点,把握全球芯片话语权,致力于让全面自主的“中国芯”走向全球,为全球汽车配最好的“心脏”。
yd12399云顶集团董事兼CEO汪凯博士接受长江日报《在场》栏目专访。长江日报记者曾熙来 摄
在汽车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智能座舱正在兴起。据英国市场调查机构马基特(IHS Markit)数据,2020年中国市场智能座舱渗透率为48.8%,预计到2025年渗透率有望达到75%以上。在此背景下,国内自主芯片厂商正加速入场脚步。3个月前,芯擎科技宣布,其自主设计的“龍鷹一号”芯片量产并开始供货,这场几乎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汽车芯片发布会,让世界的目光聚集在武汉。
芯擎科技公司总部办公楼远景。
“在汽车芯片领域,它是唯一可以和国际一线品牌的同类芯片‘掰手腕’的产品”,作为深耕半导体行业多年的专家,汪凯并不掩饰对产品的自信:“3年以内,国内没有对手。”2018年,一大批汽车芯片初创公司涌现。当大部分厂商瞄准28—12纳米制程时,曾任华芯通、飞思卡尔、博通等国际知名企业高管的汪凯博士,带领芯擎科技,闯入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的“无人区”。回忆起最初的选择,汪凯给出答案——底气来自技术团队。6月19日下午,在芯擎科技3楼的办公区,长江日报记者随机见到的一位研发人员就曾任职华为芯片研发工程师,硕士毕业北大电子工程专业,看上去年纪不大,在攀谈中却得知对方已涉足芯片领域10年有余。“这不是个例。”近两年来,芯擎科技人事负责人明显感觉到,从北上广返汉的高端人才越来越多了。该负责人说,甚至连离职的同事出去求职也会被争抢。在她的手机里,收藏着前同事发来的喜讯——“投递简历写着芯擎科技任职过,新公司免面试直接录取。”“我们公司的信条是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身干劲,汪凯博士带领着这群拥有发自内心的驱动力、与能力相匹配的自信心、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研发团队,披荆斩棘。目前,芯擎科技已获得超过40项发明专利。成立不到5年,芯擎科技作为初创企业,一举创下国内芯片行业最新纪录,打破高端车规级芯片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全新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国产化的意义是什么?汪凯反问记者,又给出答案:“无论在什么行业,只有做到最好,才能拥有真正的话语权。我们国家要生产最好的汽车,必须要用最好的芯片,这是芯擎的初衷和使命。”
“龍鷹一号”芯片开发板。
一颗汽车芯片从立项、设计、流片、车规认证、车型导入验证,到量产装车,通常需要3—5年的时间。当性能、指标某一项检测不达标,一切推倒回到原点,重新设计、建模等,循环往复。而芯擎科技给出的成绩是18个月。2021年6月,流片成功。2022年12月,量产。“龍鷹一号”芯片搭载在吉利、一汽在内的国内车企的多款车型当中,将于今年中期开始陆续面市。一进办公区,一张蓝色海报,白色的五个大字夺人眼球——“人才是核心”,这是“芯擎速度”背后的武器。这是一个“既懂车又懂芯片”的团队,走在芯擎科技公司里,擦肩而过的几乎都是硕士、博士,他们来自英特尔、英伟达、AMD、海思等头部芯片大厂以及车企、汽车一级供应商企业。其核心技术团队更是平均拥有15年以上行业经验。没有大公司的“朝九晚五”,量产前夕,在昏暗的夜色中,武汉经开区南太子湖创新谷里,芯擎科技办公区的灯总是亮着。实验室里,技术人员们围着纵横交错的线路,反复测试最优路径;会议室里,管理层每晚8时准时响起讨论声。数百公里外的上海、北京,芯擎科技分部内同样灯火通明,戴着耳机的年轻人虽处异地,却实时跟进项目进展。实验数据同步刷新,困难也同步解决。“从流片到量产,中间隔着几个太平洋。”提及芯片制造过程,汪凯这样形容其难度。回忆起“龍鷹一号”流片点亮前夕,毕业于北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硕士的研发人员称:“仿真测试阶段遇到阶段性故障。近一个月时间,不是做实验就是在复盘实验的路上。”测试、分析结果、对比差异、逐一排查数据,他和同事马不停蹄,和时间赛跑。汪凯博士把这颗芯片称作整个团队的小宝宝,“在出生前,我们每个人心里都非常紧张。在芯片返回实验室前,实验室的PCB板已经做了很多轮测试,保证外部硬件的性能表现”。流片这天,“龍鷹一号”抵达芯擎科技上海实验室,10分钟启动CPU(中央处理器),不到半小时,芯片顺利点亮,所有参数均达到设计标准。2021年10月28日下午3时36分,“龍鷹一号”返回武汉。公司上下一片欢呼,所有员工激动不已,不少研发人员的眼眶也悄悄湿润,互相拥抱庆祝。公司大楼里,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它凝结的是我们所有人的心血。只要努力,我们不仅是最快的,也是最好的。”汪凯说。
搭载“龍鷹一号”芯片的车机全功能演示台
驾驶员打个呵欠,车里传来“您已疲劳驾驶,请注意休息”的温馨提示;手指轻轻滑动,游戏、电影丝滑移至另一块屏幕……6月19日,汪凯博士坐在展示车内,一键启动“龍鷹一号”车机,六块车载屏幕通过电子线路连接在一个小小的芯片上,实时响应。汽车导航、人机交互、自动泊车、变速巡航等全部指令,都靠这款7纳米“龍鷹一号”芯片调度。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107万辆,超越日本的95.4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出口的大幅增加,与纯电动和智能座舱的技术广泛应用密不可分。“未来,车机将和手机一样好用”,在量产发布会上,汪凯向众人描述未来场景,“现在我们开车时会拿出手机来导航。以后,中档以上的汽车都会搭载高性能的车载芯片,每辆车只需一两颗‘龍鷹一号’。届时,车载语音、手势交互将非常普遍,和汽车打个招呼就能一一实现,用户将更青睐车机导航。”这个“未来”正慢慢照进现实。今年三季度,搭载“龍鷹一号”的吉利系品牌领克08将大规模交付上路。接下来,该芯片还将相继在一汽、吉利等多款主流车型量产装车。此外,芯擎科技也在布局下一代智能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高阶网关芯片和车载中央处理器芯片等。对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核心高算力芯片做到全覆盖。成立4年多,芯擎科技团队规模从100余人增加至400余人,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5%。研发中心从武汉总部拓展到北京、上海,创新人才争相涌入。去年上半年,芯擎科技完成近十亿元A轮融资,用于现有产品的批量供货以及车规级、高算力车载芯片下一阶段的研发和部署,打破2022年上半年汽车芯片设计领域国内最大的单笔融资纪录。几乎同一时间,“校地”合作纷纷抛来橄榄枝,武汉大学创新成果与其对接,武汉经开区成立车谷产业基金为其保驾护航。“有望在三年内占据智能座舱芯片半壁江山,赢得50%的市场份额”,汪凯说,“我们看到无限的未来。”扎根武汉,反哺武汉。作为世界级芯片企业的领头羊,芯擎科技在武汉经开区成长壮大,为这里吸引来不少专业人才,也助力其打造世界级的汽车产业集群。“加速车规级芯片全面国产化步伐,让汉产汉造的‘中国芯’装上全球汽车。”汪凯憧憬着不远的将来,这一愿景成为现实。
对话
yd12399云顶集团董事兼CEO汪凯博士:
长江日报:在芯擎科技成立之初,您说过“不要做搬砖式的产品”,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汪凯:不做“搬砖式”产品,即不做别人已经大量生产、没有技术突破的产品,因为即便做出来,创造的价值也不高。芯擎科技希望做的产品是突破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能够填补行业空白的。长江日报:为何芯擎科技敢说在国内三年左右内,不逢对手?汪凯:“龍鷹一号”芯片全方位对标国际市场上最先进的芯片,我们的信心来源于它的高性能。芯擎团队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龍鷹一号”从研发、流片、测试验证,到量产出货和上车的完整过程。截至目前,公司已申请70多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超过40项。“龍鷹一号”在设计、工艺和性能等方面对标目前国际市场最先进的产品,实现了国产高端汽车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打破了高性能车规级芯片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全新选择。长江日报:装备制造业的芯片,相当于人的心脏。心脏不强,体量再大也不算强。要加快在芯片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导体存储科技高峰。请问芯擎科技如何践行这一经济思想?汪凯:作为国内汽车芯片的头部企业,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吸收和培养尖端人才、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为中国汽车智能化升级和发展贡献力量。在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方面,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把科技的命脉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长江日报:未来,芯擎科技研发的“中国芯”,还将给市民或城市带来哪些期待?汪凯:汽车在未来将是一个移动的第三空间,除了看电影、玩游戏等休闲娱乐,还可以是“一键切换”的工作场景,曾经上班途中的时间都可以有效利用,做自己想做的事。芯擎科技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的芯片领头羊企业,把整个武汉,尤其是芯片领域的产业带动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助力武汉经开区乃至武汉共同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